韓國飲食文化蔘雞湯 계탕  Ginseng Chicken Soup

 韓國人也吃人蔘雞補身,但是為什麼傳統上韓國人習慣在夏天的時後吃呢?

1.是這個時候的人蔘肥美、價格又最便宜?

2.還是這個時候的雞隻大小適中、不嫩不老最好吃?

3.又或者是這個時候是身體虛弱、元氣消耗的旺盛期,所以需要補身?

一談到韓國食物的時候,毫無疑問地我們會立刻想到「韓國泡菜」的影像,另外還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人蔘雞。不過韓國人不叫人蔘雞,他們的漢字寫成「雞蔘湯」(계삼탕(kye-sam-tang)),或者最普遍的說法是「蔘雞湯」(계탕(sam-gye-tang))。雖然台灣和韓國的食材都有人蔘和雞,但其實兩者在食材上、料理法、以及食用的方式上是有許多不同的,尤其是在食用的節令上差異更大,在這些差異下,誰好誰比較不好呢,讓我們來瞧一瞧。

上面的答案是3,你覺得如何呢?

首先來講食材與料理法上的同與不同。相同的當然都是以雞與人蔘為主,不同的是在台灣一般我們選用5-10人可以分食的大雞,將雞與人蔘(一般是乾燥的蔘鬚)一同燉煮。韓國人則是選用1人份的小雛雞(雖然是稱為小雛雞,不過食量不大的人也常常吃不完的)將糯米、一小段人蔘、一粒蒜頭、一粒栗子、一粒紅棗等(當然各地或各家會稍有不同)一起塞進雞的肚子裡(內臟全部去除乾淨)燉煮到連雞骨頭都爛透可食。

其次在食用法上的不同是,我們吃人蔘雞的時後,因為是一大甕(盅),所以必須大家用碗分著吃,而且燉煮的時後已經調味,所以吃的時候通常不必再調味,當然重口味的除外。但是韓國的蔘雞湯既然是以一人份為考量,當然一般是一人一盅,就像時下吃鍋燒麵一樣一人一鍋,所以是一人吃一隻雞,因此雞的體型就必須講究不能太大,要「嘟嘟好」約400∼500g左右能放進「鍋」子中的才行,並且吃的時候通常需要蘸鹽、胡椒粉等來增加風味,另外更高級一點的吃法是,還會有一小杯人蔘酒搭配。    

再來最大的不同是傳統上食用的節令不同,以前在台灣我們是在歲末冬寒的時候,為了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而來吃補品人蔘雞。但傳統上韓國人卻是在暑氣沖天的農曆「三伏日」期間吃蔘雞湯,目的也是為了進補。韓國朝鮮日報常常會報導這個民俗,因為著作權的關係我不能把相片放在這裡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它20050817的報導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有時候我會覺得大眾媒體是很重要的文化傳承功能者。

三伏是陰曆中夏季最熱的期間,韓國也使用農曆,韓國人形容三伏天是個熱到令人想像狗一樣趴在地上不想動的日子,可見它的熱。所謂「三伏」是初伏(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)、中伏(第四個庚日)、末伏(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)的合稱,因此三伏天就是指這一段期間而言。那麼問題來了,三伏天不動都已經汗流浹背了,一般吃冰消暑、泡水沖涼都來不及,怎麼會反而選擇吃這種熱呼呼的東西呢?當然拜現在的科技之賜,也是有許多開冷氣吃火鍋的情形,但問題是,在古代這不是很奇怪嗎?

而且夏天補什麼補阿,我們這麼認為,但韓國人卻不是這麼想的,他們認為三伏的時候當然要進補,就是因為夏季容易流汗,而且汗流太多,因此造成人體的精神氣力消耗,那麼根據五行平衡原則,既然「有所失」就必須「有,所以需要加以補身調氣來恢復元神,這就是韓國人夏季進補人蔘雞、或吃狗肉的原理。

所以你覺得是台灣的好呢?還是韓國的好呢?

 

參考:『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事典』。서울: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。199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brinakt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